比利时VS斯洛伐克(中国)有限公司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  学制:本科四年

专业历史沿革:汉语言文学专业1958年设立,1986年开始本科招生,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1年获湖南省重点专业,2008年被确立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8年开始留学生本科招生,2019年成为湖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专业所属学科——中国古代文学(2003)、中国语言文学(2008、2011)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汉语方言与科技文化融合研究基地”2个省级基地,并承担“国培”“省培”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湖南省中文(师范)专业的排头兵,六十年来秉承师范教育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始终将学生理想信念、人文情怀、素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专业特色:(1)依托重点学科,加强师范特色,打造一流人才。本专业具有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所实施的“32111”工程,是一项旨在突出师范特色、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建设工程。

(2)培养模式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知识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学的有机互补,着重培育具有较强中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构建教育教学实践的多元化体系,整合并依靠校内校际资源优势,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国际化视野。

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传承湖湘历史文化的人文底蕴,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情怀深厚、学科素养全面、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备基础的育人能力、一定的国际视野与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能胜任中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预期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职业发展状况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德师风高尚,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德规范的“四有”好教师;奉献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 2. 专业素养扎实,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养,优化、深化和完善汉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语文课堂教学能力突出,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意识明显,显示出成为骨干教师的关键能力。 3. 班级指导有效,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德育为先的理念,全面、多元、综合评价学生发展情况;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胜任班主任工作;根据“三全”育人要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发展方向明确,展现良好的职业前景 具有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反思的方法与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沟通与管理能力,能够以组织者或骨干身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团队合作。具有国际视野,与时俱进健全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在编教师4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讲师1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6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占教师总数的72%;其中硕士生导师3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人,湖南省社科研究青年人才“百人工程”首批人选1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入选人员2人。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语言学概论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到中小学等教育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出版与传媒机构、文化艺术部门、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文化艺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工作。

本专业招收文史类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历史学  学制:本科四年

专业历史沿革:1983年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招收首届三年制专科学生,1987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培养首届历史专业本科生,1999年招收首届专门史硕士研究生;2003年招收首届世界史硕士研究生;2005年招收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2006年入选“十一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017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双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特色:(1)本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历史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团队”为湖南省级教学团队;(2)本专业采用“理论教学、教学实习与专业调查”三位一体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学生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本专业以区域性优势打造科研特色,在湖南地方史、少数民族史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理论素养、全面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领域的历史教学、教研教改和管理等工作。预期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职业发展状况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信仰坚定,师德高尚。坚守、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乐于奉献的教育情怀和优秀师德品质。能够强有力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跟历史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有能力培养出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中学生。

目标2.善于教学,能力突出。具有扎实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科学和学科教学素养,掌握教学改革动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熟练驾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目标3.德育为先,综合育人。 具有较强的综合育人能力与自觉意识,掌握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特点,胜任班主任工作,具备班级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的素养和能力,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综合育人实践。

目标4.善于反思,持续发展。 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国内外教育形势与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具有进一步成长为中学历史教育卓越教师的潜力。

目标5.善于沟通,团队协作。 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意识,能较好地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备良好的互助合作经验。

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在编教师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现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60余项;出版著作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和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次)等多项奖励。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历史地理学、史学论文写作、中外史学名著选读、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到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去文博单位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去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策划、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招收文史类学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新闻学  学制:本科四年

专业历史沿革:自2003年招生以来,新闻学专业一直秉持“理论+实践”的学科特色,以培养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1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实训系统:拥有1个省级普通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基地——“融媒体建设与发展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公共安全事件融合新闻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新闻学专业为学校“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设立了报纸编辑室、非线性编辑室、小型虚拟演播室、口播室和多功能演播厅(在建)等新闻实验室和黑蚂蚁传媒工作室等专业实践平台,拥有新浪、红网、湖南广电集团、《湖南日报》社、《潇湘晨报》社、湖南经济电视台、湘潭电视台和《湘潭日报》社等二十余家实习实践基地。新闻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学科体系较为完整,人才培养层次较为齐全,教学科研团队结构合理,学生就业率高声誉好的良好局面。

专业特色:(1)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知识培养与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2)狠抓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实践课程形成系统:初级实习(一)、初级实习(二)、初级实习(三)和专业实习、专业能力训练等实践课程贯穿大学全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着眼全媒体时代发展新要求,将传统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开设与新媒体有关的能力训练等系列课程,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4)长年践行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政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对接新闻单位用人实际需求,使学生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扩大实践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主要体现在:既能掌握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传播技能、又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既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适合在新闻、出版行业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工作,又具备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采访、写作、摄影、摄像、图片处理、网页制作与合成的实践运用能力。本专业文理兼招,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师资队伍:本专业目前有专兼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比例的75%。具有博士学历的老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55%;其中16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

主要课程: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运营、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公共关系学、广播电视学、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中外新闻事业史、广告学、媒介经营管理、网页制作技术、新媒体技术基础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到教育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出版与传媒机构、文化艺术部门、行政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传播与宣传、行政管理等工作。


广告学 学制:本科四年

专业历史沿革:广告学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通过从商学院到比利时VS斯洛伐克(中国)有限公司的不断探索,构建了广告学“三点三层”理论,从“三点三层”的理论体系出发,确定了“以创意养成为核心,以情境实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路径,完善了六大课程模块,建设了以专业课程主导的“5+3+2”的“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和“4+”创新分享平台。拥有省级一流课程1门。学生策划、动漫、影视等作品获“大广赛”全国一等奖2项;“学院奖”全场大奖2项、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30余项。省级一、二、三等奖200余项。“豆沙包”动漫设计更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连续追踪报道。
专业特色:(1)培养模式中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践实训相结合,开放的文化视野与专业的合作精神相结合。
(2)知识体系中在坚持能胜任广告传播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拓展人才服务领域。
(3)构建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交互设计训练中心设计基础训练、数字化设计训练等五大实践教学场地为平台,理论讲授与课程设计结合、项目与竞赛结合以及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理念,培养具有尊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判断、对精神与理想有执着追求等良好的人文素质,敏于发现、善于把握的专业精神,熟练运用创意思维与策划思维;具有扎实的广告学专业基础、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行业发展规律与趋势,懂得沟通、合作与分享,能胜任广告传播及相关领域的策划与设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
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另有外聘实践教师6人,均为广告、传播、策划类企业的精英。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管理学原理、设计概论、汉语基础、中外文化概论、中外广告史、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品牌战略、广告摄影与摄像、新媒体广告、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文化考察+(省级一流课程)、设计软件。
就业前景:20年来,共招收学生1300来人,培养毕业生100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生遍及北上广深等发达一线城市。近5年毕业生满意就业率93%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连续5年超过95%。